現正閱讀
好茶在台灣 – 美麗的茶之寶島台灣

好茶在台灣 – 美麗的茶之寶島台灣


本文摘自 窮究台灣茶:如何選購、享受台灣茶

據說近年來全世界每年生產三百多萬噸的茶。當中約七成是讓茶葉完全氧化發酵的紅茶,其次是不發酵的綠茶。介於紅茶與綠茶之間的烏龍茶,產量不到整體的百分之三,是相當珍貴的茶。

產地集中於中國福建省、廣東省與台灣的烏龍茶,大部分的消費族群除了原產地的中國和台灣,也受到日本及東南亞華僑的喜愛。產地與產量有限是因為烏龍茶的製作非常費時費工,培育技術純熟的職人也不容易。

烏龍茶的起源是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茶。武夷山茶自唐、宋以來便是獻給皇帝的珍貴貢品,宋朝歷代皇帝皆愛茶,北宋第八代皇帝宋徽宗更是廣為人知的品茶名人,他對茶的品質極為要求。每年福建、浙江一帶都會舉行茶葉品評會,極盛時期多達二十二省六百縣參與。在選出的二十種上等茶之中,武夷山茶評價出眾。

知名的烏龍茶故鄉福建省主要生產綠茶、白茶、青茶、紅茶四種茶。微發酵的白茶在宋代時名聲最高,清代之後青茶之一的烏龍茶則最為有名。

相關閱讀: 什麼是茶?中國茶歷史、六大茶類的工藝法簡介

烏龍茶誕生於固形茶慢慢被淘汰後,散茶變得普及化的明末至清代。在這個時代不僅國內的需求量增加,歐洲各國也紛紛向亞洲收購茶。

一六〇七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將武夷山茶從澳門出口至歐洲,茶葉獲得龐大的利益而受到關注。但十九世紀後半,台灣茶開始進行海外出口後,武夷山茶的地位受到動搖。武夷山茶原本是野生茶樹利用種子直播的有性繁殖法,並非特定品種。不過,武夷山茶中有適合製作部分發酵茶的品種,名為烏龍。

根據《臺灣通史》下冊<農業志>(連橫 著)記載,清末嘉慶年間(一七九六~一八二〇年),柯朝將武夷山茶引進台灣。試種在台北縣瑞芳地區的各種茶樹之中,適應力佳的烏龍茶幾乎遍佈淡水河支流域一帶。這就是台灣烏龍茶的起源。

後來,福建的茶也移植至南投縣,台灣中部也開始進行茶的栽培。

一八五八年因鴉片戰爭而簽訂的天津條約,台南的安平與淡水港被迫開港。雖然是不平等條約,開港之後台灣茶卻一躍成為國際市場的寵兒。

眼見茶葉帶來龐大利益,英國貿易商約翰.陶德(John Dodd)從福建省南部的安溪採購優質茶苗,推薦茶農栽種,採收時選出優良的茶葉做成高級茶。那些茶在一八六九年(同治八年)以「福爾摩沙茶(Formosa Tea)」之名出口至紐約,立刻大受好評,出口至世界五十多國。最後甚至發展為支撐台灣北部經濟的產業。

相關閱讀: 減肥、鎮靜、口氣清新…喝綠茶想不到的七大好處

台灣的別名福爾摩沙(Formosa)意即「美麗寶島」,由來是十七世紀葡萄牙人發現台灣時,不禁讚嘆「Ilha Formosa!(好美!)」。十九世紀後半開始出口的福爾摩沙茶很快就在世界上成為頂級水準的茶,直到二十世紀前半,歐美國家提到烏龍茶就是指福爾摩沙茶。

福爾摩沙茶之中最受歡迎的「白毫烏龍茶」亦稱「東方美人茶」,繁盛時期的英國頻頻收購這種茶,當時光是買四十五公克的茶葉就足以蓋一棟房子。福爾摩沙茶在美國的高價足見其高人氣。過去喝台灣茶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

然而,福爾摩沙茶的黃金時代受到市場經濟的低迷、戰爭或殖民地統治等的操弄並未持續太久。一八七三年曾有一段時期,茶葉的價格全球暴跌,台灣茶也停止出口。在歐美各國滯銷的大量烏龍茶以香花燻製,做成包種花茶銷往南洋各國。

甲午戰爭後,在日本統治下,烏龍茶的出口受到限制,同時獎勵種植紅茶。曾有一段時期紅茶事業成為外匯收入的主要產業,但戰後被綠茶取而代之。

相關閱讀: 別這樣喝茶! 喝茶的四種「禁忌」習慣

台灣茶的栽種起於烏龍茶、包種茶,之後輾轉變成紅茶、綠茶(炒綠茶、蒸綠茶、火藥綠茶等),無論如何直到一九八〇年,茶已是台灣出口產品之首。因應國際市場需求製造的各種茶,色、香、味、形皆達最高品質,在國際博覽會獲獎無數。

到了一九八〇年代,台灣茶有了轉變。由於貨幣價值隨著經濟力上升,不符成本的台灣茶逐漸在國際市場上失去競爭力。全盛時期的年出口量超過兩萬三千五百噸,近年卻是進口量逐年上升。業務用、加工用的廉價茶改從大陸或東南亞進口,這個情況與日本相同。

另一方面,經濟繁榮促成台灣獨特的茶藝文化。國內的飲茶人口增加,茶葉的國內消費量驟增。現在因為茶藝風潮與養生潮流的興起,人們對茶葉更加關注。於是堅守傳統製法,只在國內流通的高級烏龍茶取代過去被當作出口產品工業化量產的茶,成為市場的主角。

熟練於製造各種茶的台灣,利用培育茶樹的自然環境、優秀的品種、技術力等優勢,不斷地鑽研,終於完成茶的進化。近年誕生出追求茶葉原味,在高海拔地區栽培的「高山茶」。



更多台灣茶相關知識,請見 窮究台灣茶:如何選購、享受台灣茶




我覺得...
傻傻的 ...
0
太棒啦!
0
生氣!
0
蠻贊成
0
超愛!
0
還好耶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