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而言,各種焦慮,包括恐慌發作在內,其實是一種完全正常且健康的身體反應。因為焦慮只有一項任務,那就是:保護我們。如果你的心臟顯然無來由地開始劇烈跳動,你感到自己失去了控制,甚至覺得自己陷於瘋狂,如果頭暈、麻木感、呼吸困難與噁心,彷彿從天而降地落在你身上,又該怎麼說呢?
這時,你的大腦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到底是什麼原因會讓你有這樣的反應?對此,基本上存在著四種主要的成因。
1 遭到忽視的警告信號
根據過去幾年裡,我在自己的醫療工作中所汲取的一切經驗,遭到壓抑或忽視的警告信號,可說是首次出現恐慌發作的主因。
然而,到底什麼算是這類警告信號呢?這多半都是從你有太長一段時間沒去傾聽自己的直覺開始。直覺可說是你潛意識的傳聲筒,或說它是你心理的傳聲筒。如果你愈常運用自己清醒的理智,設法找出一個理由來說明,為何你這一回還是不能夠傾聽自己的直覺,你那不滿的潛意識便會設法讓你更清楚地聽到。藉助形形色色的警告信號(無論是心理性質的,還是身體性質的,都有可能),你的心理試圖要推動你去改變某些在生活中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再對你有益的事情。
像是突然減退的注意力,還有缺乏動力、無力感和似乎是毫無來由的悲傷等等,都是心理性的警告信號。恐慌發作本身算是最後的階段,因此是心理性警告信號的最強形式。
身體性的警告信號則包括了腸胃問題、突然惡化的視力、皮膚刺激、不由自主的肌肉抽搐(所謂的「抽動綜合症」,又稱「不隨意動作」,英文名稱為「tics」)與頻尿等。就連椎間盤突出與帶狀皰疹,誠如已證實的那樣,往往也是心因性的,因此同樣也算是這類警示。
相關閱讀: 什麼是直覺?如何掌握直覺的徵兆?直覺如何幫助我們?
2 可能造成恐慌發作的物質
在大腦裡,因為使用藥物而被關閉的保護過濾器,你不妨把它想像成我們將過濾髒污的機制從某個供水系統中移除。雖然水明顯流動得更快,不過,水裡所挾帶的髒污,卻會布滿整個系統,可能會因而分別在各個地方都造成嚴重的損壞。換成大腦的情況來說,例如,形成某種會引起恐慌發作的神經元連結,就是可能發生的損害之一。一旦發生了這樣的情況,每回使用毒品,就會讓再度引起恐慌發作的風險急遽升高。
因此,如果你的首次恐慌發作是發生在吸食毒品後的四十八小時之內,你就應該立即遠離那些東西。順道一提,這與你究竟是首次吸食毒品,還是早已吸食多年完全無關。只要你的身體用恐慌來回應某種物質,就應該立刻將這種物質列為自己的禁忌;縱使你的情況有所好轉,也是一樣。在你身上,由於毒品而再度引起恐慌發作的風險,特別地高,因為你的大腦在這方面已有了某些經驗,而且還把它們給儲存起來。
你是否曉得,大多數的人在一生之中,都會經歷一、兩次感覺像是恐慌發作的情況?這些情況有時十分鮮明,有時又不是那麼明顯,它們的原因不一而足,像是對於抗生素的過敏反應,或是暫時缺乏維生素B12。就連營養因素所造成的暫時性甲狀腺機能低下,或是食物不耐症(food intolerances),都可能的觸發原因。不過,特別是在缺乏維生素或其他養分的情況下,我們的身體原則上會自行設法迅速排除這種短缺的狀態。這時,我們會高度渴望獲得所缺乏的物質,一旦攝取了富含這些物質的食物,恐慌感便會隨之消失。
相關閱讀: 恐慌症發作是什麼感覺?該如何處理恐慌發作?
3 負面想法對大腦的不良後果
有些人會開始對零星發生的恐慌發作胡思亂想,想像著現在可能會怎麼樣。也許自己有一顆病得不輕的心臟,也許自己的大腦裡長了一顆腫瘤,又或許自己其實罹患了某種嚴重的疾病?在滿是憂心與焦慮下,他們跑去醫院的急診處,希望趕緊為自己做個檢查。在那裡,他們多半都會得到返家靜養的指示,因為他們可能「只是」恐慌發作,身體其實完全正常。
這些人多半會對此表示難以置信,畢竟他們能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身體裡的確有什麼不對勁。於是,這樣的胡思亂想又持續下去。醫師們也一再地被他們要求,務必再做些其他的檢查,好找出問題的「起因」。
準確來說,這樣的行為反而會造成某個一次性經驗演變成持續回歸的恐慌發作。因為經常性的憂思,再加上強烈的負面情緒,會改變我們的大腦結構;這點已經獲得證實。害怕焦慮,會在短短的幾週甚至幾天之內,就變成一個完全自動運轉的思考模式,它會透過神經突觸(synapse)的連結深植於我們的大腦中。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情呢?
當你思考了某些事情,接著就能回憶起那些念頭。這些念頭必然以某種方式儲存在你的大腦裡。不過,在我們的大腦裡,其實並沒有任何可以被描述成像電腦硬碟那樣的東西。事實上,我們是以生物的方式,更確切地說,以神經突觸的形式,來儲存我們的思維。也就是說,你的每個想法會在你思考它的瞬間,讓新的神經元連結在大腦裡產生。這項發現在二○○○年時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的表揚,它對於總算能夠發展更有效的排除焦慮新方法,有著極大的貢獻。關於這些知識,我們應該感謝的科學家艾瑞克・坎德爾(Eric Kandel),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大腦學者之一。
坎德爾教授明白地證實了,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思維與印象,都會以神經突觸連結的形式,儲存在大腦裡。在這個過程中,這些思維所賴以為基礎的情緒若是愈強烈,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大腦裡的那些神經元網絡的效能,就會愈強大。因此,經常性的負面思考,會為恐慌發作的產生創造出所謂的神經生物基礎。換言之,一個人如果負面思考得夠久,他的大腦必然會修築出一條通往惡劣的情感和焦慮的資訊高速公路。相反地,如此一來,通往快樂與輕鬆,往往就只剩下一條羊腸小徑。
你的思考方式會不斷地將新的東西連接到大腦。日復一日,你的大腦會如此產生幾十萬的連結,你在當下所思考的東西會被儲存在那裡頭。你經常重複的那些想法會因此愈來愈鮮明,至於那些你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再思索的想法,它們的神經元通道便會退化。這也是為什麼那些你曾經在學校裡學過的數學公式,再也無法隨傳隨到。離開校園以後,你不再去運用這些知識,換言之,你在思想上不再從事這方面的活動,於是,直接通往這方面的神經突觸管道便喪失了。你在正面思考方面的情況也是如此。
我們的大腦會完全自動地以大多數的連結和使用的方式來反應。換言之,它會在生物上適應它的使用方式。於是下意識的自動作用會被建立,到了某個時候,它們會造成「不再是你控制著大腦,而是你的大腦控制著你」的情況。
在這個脈絡下,特別危險的是所謂的「蓄意的悲觀」(calculated pessimism)。你的大腦不會保護你免受失望的傷害,反而不斷地訓練你多感知負面的事物,而非正面的事物。或者,換個方式來說:你會變得對於自己身邊的美好事物視而不見,對於所有你能用來讓自己的生活更愉快的機會,也是一樣。順道一提,究竟是你自己獲得的某些經驗,還是從自己的父母那裡繼承的這種思考方式,導致了你只專注於壞事與缺失,對於你的治療無關緊要。唯一重要的只有,你開始利用一些簡單的訣竅,將大腦再度引向正確的神經元道路上。為此,你當然需要一些練習,不過這些辛苦是值得的!一旦你認識了本書所介紹的各種技巧,並且從中挑選出適合自己的部分,馬上就能開始著手。你的大腦將可憑藉自己的力量重新進行設定,瞄準一種充滿快樂且沒有焦慮甚或恐慌的生活。
如果大腦裡的壞想法經年累月地多過好想法,而且你幾乎無法停止不斷地胡思亂想,或許你就會幾乎無法想像:停止負面思考的自動機制,進而停止各種形式的焦慮症,確實是可能的。
事實上,目前在德國,一般所提供的標準治療,幾乎沒有任何一種可以像本書所介紹的種種技巧那樣,如此迅速且持久地對大腦起作用。因為,不管是暴露療法、挖掘童年(精神分析〔psychoanalyse〕)、呼吸練習,還是漸進的肌肉放鬆,都無法反制負面的大腦突觸擴建。事實上,前兩者甚至會強化那些迫切需要卸除的東西。至於為何會如此,我將留待第四章再做詳盡的說明。
就連那些醫師喜歡且輕易就開給的抗憂鬱藥物與鎮靜劑,同樣無法徹底對大腦進行結構性的改變,它們頂多只能緩解一點焦慮感。
一項真正成功的治療,必須要能夠讓一個人在自己的大腦裡,盡快培養盡可能大量的、儲存著正面生活情感的神經突觸。一旦存在著夠多這樣的連結,大腦就會自行開始讓這些新的資訊同樣編織在小腦裡,如此一來,便能建立起一套新的正向自動機制,它會對你的感情世界帶來可以察覺得到的影響。
相關閱讀: 負面情緒悄悄侵蝕你的健康了? 如何找回身體的正面能量?
4 附帶收穫:當恐慌發作具有隱藏的好處
有時也會發生像這樣的情形:某些患者明明很快就擺脫了自己的恐慌發作,可是,幾週或幾個月之後,恐慌發作居然又再次找上門來。這往往是所謂的「附帶收穫」(secondary gain)在作祟。「附帶收穫」,德文叫做「sekundärer Krankheitsgewinn」,意即「附帶的疾病獲益」,所指的是,當事人一方面深為自己的焦慮症所苦,另一方面卻又因此具有某種自己往往沒有意識到的隱藏利益。
舉例來說,患者可能會因為嚴重的恐慌發作,在行為上再度變得更為專注、謹慎。不過,焦慮症也有可能會被當成一個合法的託辭,藉以不必再從事某項早已不再具有任何樂趣的工作。或者,也有可能,某人長年以來一直在照顧某位生病的親屬,唯有當自己也生病了,才能免去這樣的責任。我們可以列出一長串附帶的疾病獲益可能的情況。
這類當事人多半都具有特別顯著的責任感,非得發生一些什麼「極為嚴重」的事情,人們才會不再去指望他們。在這種情況下,焦慮症往往是唯一的出路,它讓當事人得以從自己再也無法遵守的義務中解放出來。
更多處理恐慌的方法,請見 零恐慌!:神奇十句法訓練大腦永久擺脫焦慮恐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