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正閱讀
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的可能原因: 腸漏症

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的可能原因: 腸漏症

本文摘自 恐怖的自體免疫疾病療癒聖經:你根本就不知道你也得了這種病



自體免疫是現代社會的流行病,但這本是不應該發生的。
  
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超過一百種疾病被確認為自體免疫疾病,還有更多疾病的起因則被懷疑與自體免疫有關。各種病症的症狀五花八門,僵直性脊椎炎那種讓人感到虛弱的背痛、因多發性硬化症而導致的對身體失去控制,還有因牛皮癬造成的皮膚發癢、紅腫及脫屑……但無論如何,造成自體免疫疾病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我們的免疫系統──本該保護我們免受侵入的微生物危害的免疫系統轉而矛頭向內,開始攻擊我們自身的細胞。至於自體免疫疾病的種類和症狀,則是特定種類的細胞或蛋白質遭受攻擊後表現於外的結果。


光在美國就有5000萬名自體免疫疾病受害者

大多數的自體免疫疾病都屬於慢性病,在美國,慢性病是造成死亡和殘障的主要原因,而在現今美國人罹患的所有慢性病中,自體免疫疾病就佔了一半。根據美國自體免疫相關疾病協會的評估,在美國,相較於患有癌症的一千二百萬人和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二千五百萬人,患有至少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的人口數大約有五千萬人。這些數字不僅每一項單獨看來都龐大到令人難以置信,更重要的是,自體免疫疾病的流行程度正逐漸攀升。
  
患有一種或多種自體免疫疾病的病患常會感到無助、困於自身的疾患、無力改善自身健康狀況,其實不必如此。自體免疫疾病就和心血管疾病、肥胖及第二型糖尿病一樣,與飲食和生活方式有直接關聯;雖然自體免疫疾病的情況比上述提到的其他疾病複雜,但改變飲食和生活模式能為病況帶來強大而有益的影響──你甚至能夠全面扭轉病情!
  
可惜的是,大多數的自體免疫疾病病例仍然未能確診,受到此類疾病折磨的確切人數仍屬未知:舉例來說,患有乳糜瀉的病人能夠確診的估計只有五%。自體免疫疾病會普遍出現在同一家族,家族中女性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機率是男性的三倍以上。一旦發生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未來發生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會提高很多。目前還沒有可靠的篩檢方法檢驗某人是否屬於罹患自體免疫疾病高風險群,也還無法準確判斷病患是否已經出現初期自體免疫的症狀。

由於自體免疫疾病表現於外的通常是一系列模稜兩可的症狀(例如倦怠、頭痛、肌肉及關節疼痛),想確診自體免疫疾病極富挑戰性。這些症狀常被認為是因睡眠不足、工作疲勞、壓力、體重不足或過重、年齡等因素引起,所以總被認為無關緊要。事實上,一項由美國自體免疫相關疾病協會進行的調查顯示,大多數後來被發現患有嚴重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要獲得確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在這些患者罹病的最初期,有四十五%的病人被認為是得了憂鬱症。
  
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難度甚至比要確診還富有挑戰性。醫療機構無法針對自體免疫疾病提出有效的治療方法,治療──更確切說來是控制管理的方法──視自體免疫疾病的種類而有所不同。一般說來,若疾病的起因是激素不足,治療方案便會以補充激素為主(甲狀腺機能衰退或第一型糖尿病都屬於這個範疇);皮質類固醇常被用來抑制免疫系統,但通常伴隨著許多討厭的副作用;病情極度嚴重的病人可以選擇藥效更強的免疫抑制藥物(包括疾病修飾抗風溼病藥物),但這伴隨著更高的風險──尤其是在需要長期使用的情形之下──例如更容易發生感染、罹患癌症的機率會提高;在適當的時機,醫師也會開立控制疼痛的藥物。儘管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並不包含在典型療程中,愈來愈多的證據卻顯示這些因素也與治療息息相關;事實上,許多人僅藉著改變了飲食和生活方式便使得自體免疫疾病獲得控管,甚至能扭轉病情。
  
本質上來看,自體免疫疾病是免疫系統的背叛所造成。研究人員至今依然無法全盤了解患病的原因和染病途徑,不過已知的資料指向三個關鍵因素:

⑴易於患病的遺傳體質。
⑵感染、環境刺激的誘發、運氣太差。
⑶飲食和生活方式。

在對付前兩項因素上,我們能做的十分有限,但對於吃進口中的食物及怎麼過日子,我們卻有極大的主控權。你會發現,飲食和生活方式因子(例如睡眠、運動和壓力控制)是以如此錯綜複雜的方式與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生糾纏在一起。更重要的是,飲食和生活方式同樣與身體的自癒能力有複雜糾結的緊密關聯,這一點非常關鍵,因為這意味著自體免疫疾病可以通過飲食和處理生活習慣獲得緩解。即便罹患自體免疫疾病,仍然有痊癒的希望,被診斷出有自體免疫疾病並不代表被自動判刑,未來只能過著充滿疼痛、倦怠和大把處方藥的人生。


腸漏症是形成自體免疫疾病的必經階段

整體而言,醫學文獻已經揭示許多自體免疫疾病的共通模式,最幸運的發現是──腸漏症,即「消化道通透性增加」,這是發展成自體免疫疾病前的必經階段。
  
這代表要發展成自體免疫疾病,你必須先有易於患病的遺傳體質,然後接觸誘發因子(飲食、生活、有毒物質等等),同時你還必須患有腸漏症。

相關閱讀: 新陳代謝緩慢、憂鬱昏沉?「腸漏症」或許是元凶!


治好腸漏症,你就有機會大幅改善自體免疫疾病

腸漏症發生在所有能檢測出的自體免疫疾病中,包括風溼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腸道炎症(克隆氏症和潰瘍性大腸炎)、乳糜瀉、多發性硬化症和第一型糖尿病。腸漏症會出現在乳糜瀉、克隆氏症和潰瘍性大腸炎是顯而易見的,畢竟都是腸道病變,但在這三種自體免疫疾病中,腸道通透性的增加都是發生在病症發展之前──沒錯,腸漏症會先出現。
  
導致腸漏症發生的原因各式各樣,但究其根源大都是飲食與生活方式,其他造成腸漏症的原因還有藥物(例如皮質類固醇和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以及感染。然而,以短期藥物治療或感染引起的腸漏症而言,其後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帶來的外加負面影響,才是讓腸漏症持續發生的原因;而以慢性感染來說,飲食和生活方式因子會削弱免疫系統,直到無法抵禦入侵的微生物。
  
正由於腸漏症主要是由飲食和生活方式因子所引發,而移除這些致病因子很有機會治癒腸漏症,因此,你可以藉由治癒腸漏症而大幅改善自體免疫疾病!


麩質–最好認的凶手之一

對多數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人而言,麩質過敏可能是造成腸漏症的單一最大原因。麩質是存在於小麥和許多其他穀物中的蛋白質,估計有20%到40%的人口會被麩質影響。
  
麩質會用直接穿過腸道上皮細胞(過程中常造成細胞損傷)或穿過細胞之間(通常在通過後會讓緊密連接維持在開啟狀態)的方式通過腸道障壁,它是引起乳糜瀉、多發性硬化症、皰疹樣皮炎和大水皰性類天皰瘡的環境誘發因子。此外,也已有病例研究開始顯示,麩質過敏可能是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的重要誘發因子──在某些病例中,僅是採行去除麩質的飲食就能完全康復。此外,患有乳糜瀉病人發生二級(和三級)自體免疫疾病的盛行率也支持麩質為其他自體免疫疾病誘發因子的概念。
  
破壞腸道障壁是麩質的拿手好戲,破壞過程中會引發腸漏症,然後便會直接活化免疫系統。如果你患有自體免疫疾病而且還在食用麩質,你應該將麩質由飲食中剔除。


其他會引起腸漏症的食物

引起腸漏症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因子是你在面對自體免疫疾病時最重要的飲食焦點──要避免已知會刺激和損傷腸道及會引起腸道生態失調的食物。
  
幸運的是,這些食物可以被精簡的集中歸類──穀類、仿穀類、豆類和乳類製品都會引起腸漏症和腸道生態失調,此外,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更容易產生腸漏症,並對由腸道中滲漏出的物質產生強烈的免疫反應,所以還有一些其他食物應該避免食用,包括堅果、種子及茄科蔬菜。
  
穀類、仿穀類、豆類、乳製品、堅果、種子和茄科蔬菜全都含有能直接(直接損傷腸道上皮細胞或打開細胞間的緊密連接)或間接(餵養小腸中的細菌和酵母菌,使其過度生長)增加腸道通透性的物質,這些物質包括:外源凝集素(特別是醇溶蛋白和凝集素,最為人知的醇溶蛋白就是麩質)、消化酵素抑制劑、皂素(特別是配醣生物鹼)和植酸,所以最好能夠盡量避免:

*穀類(草本植物的種子):大麥、玉米、薏仁、粟米、燕麥、米、黑麥、高粱、斯佩爾特小麥、苔麩、黑小麥、小麥(及所有變種,包括單粒小麥和粗粒小麥粉)及野米……

*仿穀類(闊葉植物富含澱粉的種子):莧菜籽、奇亞籽、蕎麥、藜麥……

*豆類(豆科植物):赤小豆、黑豆、黑眼豆、奶油豆、白腰豆、鷹嘴豆(雪蓮子)、蠶豆、大北豆、菜豆、義大利豆、腰豆、扁豆、皇帝豆、綠豆、白豆、斑豆、花生、豌豆、紅花菜豆及大豆(包括毛豆、豆腐、天貝、其他大豆製品和大豆萃取物)……

*乳製品:牛油、酪奶、白脫油、乳酪、茅屋起司、奶油、牛奶、凝乳、乳品蛋白萃取、酥油、鮮奶油、冰淇淋、酸牛奶、酸奶油、乳清、乳清蛋白萃取物和優格……

*堅果:杏仁、巴西堅果、腰果、栗子、榛果、澳洲胡桃果、胡桃、松子、開心果或核桃,或由這些堅果衍生出的所有粉類、油脂、油品或其他產品(椰子是例外)……

*種子:亞麻籽、大麻籽、罌粟籽、南瓜籽、芝麻和葵花籽,以及由這些種子衍生出的所有粉類、油脂、油品或其他產品……

*茄科植物:印度人參、燈籠椒(甜椒)、紅椒、斗蓬醋栗(酸漿果)、茄子、龍葵、枸杞、辣椒、奎東茄、辣椒粉、香瓜梨、多香果、馬鈴薯(甘藷沒問題)、樹番茄、黏果酸漿和番茄(部分咖哩香料中有茄科植物成分)




更多自體免疫疾病的療癒方式,請見 本文摘自 恐怖的自體免疫疾病療癒聖經:你根本就不知道你也得了這種病





我覺得...
傻傻的 ...
0
太棒啦!
0
生氣!
0
蠻贊成
0
超愛!
0
還好耶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