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遠離!傷人傷己的情緒風暴:3步驟!修復「關係裂痕」,覺察「內在自我」,暖心醫師的情緒管理SOP,讓你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你身邊,是不是也有過度關心、限制你的親友,讓你覺得很頭痛呢?
先從情緒看起
我們每一個人都具備情緒這項「功能」。這項功能,與身體的「感覺」頗為類似。例如,當我們碰到發燙的東西時,身體會感覺到「好燙!」而抽回手來防止燙傷。撞到東西時,身體會感覺到「好痛!」而閃避,或是保護傷口。
「好燙!」「好痛!」這類身體的感覺,會「通知」我們身處危險之中,因此,即便不作多想,也能立即採取適切的行動。
情緒的真正功能
情緒也具有這樣的「功能」喔!例如「焦慮」這種情緒,一如「換了新工作能否勝任愉快的焦慮」、「將來能不能結婚的焦慮」等,是一種對於「並未確保自身安全」這件事的「通知」。
為了通知你正處於「並未確保安全」的狀態,於是這樣的情緒讓你胸悶、心悸,身心陷入焦慮模式(如果它判斷這樣下去會很危險,就會讓你回擊或是逃之夭夭……,到這種程度就算是恐慌狀態了)。
「感覺」不會變,但「情緒」會改變
在「通知」這一點上,情緒與身體的感覺很相似,但它們也有不同之處。
身體感覺的話,即便為了修行而在「火上漫步」,也不會變成一個感覺不到燙的人,因此,讓你覺得「好燙」的東西,你的反應永遠都是「好燙」。相對地,情緒的話,則會隨著「如何看待、處理周遭發生的事」,感受的方式也會跟著改變。
身體的話,感覺到熱就只會抽手。但是情緒的話,只要改變對待方式,感受便會隨之改變,也就會看見其他選項了。
如果不知道這種「情緒的特性」,感覺「不安」時,就會陷於「因為太過不安而僵住,一步也踏不出去」的窘境,且無法採取任何行動了。
對於情緒,如果放任自己一無所知,將招致莫大風險。例如,任由「憤怒」蔓延而攻擊對方的話,就有可能遭到反擊,受到無法恢復的傷害。但是,只要知道操作「憤怒」的方法,不但不會遭受傷害,還能讓你的人生更加順遂。
劃出人際界線,沒有人能命令你
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例1:母親老是嘮叨:「你不去當正式職員的話……」、「你不去當公務員的話……」強力介入我的人生,真是氣死人。
例2:不許母親使用「你不結婚啊?你結不了婚啊?」這類言語暴力。
以上兩例是關於「領域」的憤怒。
每個人都有一些只有自己知道的隱私,這些隱私的範圍就是「私領域」。如果有莫名其妙的人擅自闖入這個領域並且橫加干涉,就會讓人「憤怒」。
這就跟不法的侵門踏戶一樣。明明待在家中而身心整個放輕鬆時,卻被莫名其妙的人隨意闖入,不客氣地指著說:「這個傢俱不行、那個傢俱該換!」根本不知道主人只能選購那個傢俱的理由,或是不知道主人對那個傢俱情有獨鍾的原因,完全沒發覺自己正在「侵門踏戶」。
這種事情經常發生。有太多人無意識地侵害到他人的「領域」。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以「憤怒」衝撞對方會如何?
以第一個例子來說,你可能會回說:「要做什麼工作,那是我的自由!你別把意見強壓在我頭上!」第二個例子則可能變成:「別再對我要不要結婚的事囉哩八嗦!我生氣了!」
若以這些話頂回去,可想而知,擔心女兒的母親肯定想反擊。於是,女兒再對反擊過來的母親反擊回去……。這種你一言、我一語的互嗆將無止盡地持續下去,以致關係持續惡化。
捍衛私領域的訣竅
關於「私領域」問題,其實我們有更好的做法。也就是,把對方的話語變得「不會造成領域侵害」。
因為受到侵害而產生憤怒。既然如此,那就消除「侵害」這件事吧。當聽到:「你不去當正式職員的話……」、「你不去當公務員的話……」就想成:「喔,原來媽媽是這麼想的。」當聽到:「你不結婚啊?你結不了婚啊?」就想成:「那是她站在母親的立場,所以才會這麼說。」不要把焦點放在「我被別人主宰了」,而是放在「媽媽這樣想」。
此時,不妨回以:「我會考慮考慮。」「原來你是這樣想的。」不要當成自己被別人牽著鼻子走,而當成:「這只是媽媽的想法。」就能在「領域侵害」外圍築起一道護城河。這樣便不會惱羞成怒,只會想到:「嗯,原來媽媽的想法是這樣啊。」也就不會以憤怒衝撞對方而陷入互嗆的僵局。
當然,母親是出於擔心才說這些話,但這畢竟是自己的人生,而人生總會有許許多多不足為外人道的事。
時代不同了,有時即便想成為正式職員、想結婚,也未必有機會促成。再說,並非人人都追求這樣的人生。這些全是「私我領域」的事,母親沒道理多加干涉。
即便是想和母親維持融洽關係的人,我想頂多也只能回以:「謝謝你的關心,可是在現在這個時代很難呢。」
更多內容請見 《遠離!傷人傷己的情緒風暴:3步驟!修復「關係裂痕」,覺察「內在自我」,暖心醫師的情緒管理SOP,讓你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