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正閱讀
新陳代謝緩慢、憂鬱昏沉?「腸漏症」或許是元凶!

新陳代謝緩慢、憂鬱昏沉?「腸漏症」或許是元凶!

新陳代謝緩慢、憂鬱昏沉?「腸漏症」或許是元凶!

本文摘自《身體不健康,腸漏先知道:腸胃專科醫師整合最新醫學研究,斷絕過敏、慢性病、壓力情緒、免疫失調 新世代腸道重建療法!》

你有過敏、肥胖、脂肪肝、糖尿病、大腸激躁症、憂鬱等症狀?花了很多時間、金錢看醫師治療,仍未改善嗎?或許你早已踏入隱性流行病「腸漏」的圈套中,而不自覺!

看遍中西名醫,下列症狀仍困擾著你?


  □皮膚出現過敏、發炎
  □睡不好,明明很累但失眠
  □容易疲累、沒精神
  □記性變差、注意力無法集中
  □頭痛、頭暈,找不出原因
  □憂鬱、情緒不穩
  □喉嚨有異物感、胸悶、胃食道逆流
  □免疫失調、慢性病
  □沒來由的全身不舒服
  □每次流行性感冒都跟上流行
 
  又或是有以下生活習慣?
  □感冒時,大多服用抗生素
  □只要頭痛就吃止痛藥
  □止痛藥當居家用藥使用
  □常吃加工食品
  □三餐未按時吃、經常外食
  □習慣吃很鹹的食物、愛用醬料佐餐
  □愛吃烘焙食品,如麵包、蛋糕、甜甜圈
  □經常工作、生活壓力爆表
 
 這些狀況,可能是「腸漏症」的警訊唷!

其實,由於腸道滲透度改變,會使原本應存在腸道內的代謝毒素和微生物毒素,從腸道內進入了血液中,進而干擾肝臟、淋巴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功能,所以,許多慢性病可能都與腸漏有關。

慢性病源於與腸漏?

因腸道滲透度的改變,導致腸道免疫系統被激活,而產生如烈火燎原般的發炎反應,此發炎反應,導致更嚴重的上皮細胞和黏膜層受損,使更多病原菌與蛋白質經由跨細胞運動進入人體使發炎更嚴重,因此形成惡性循環。

最終,受損的腸道細胞不能有效地產生酵素,並減少了可吸收營養素的表面積,以至於影響營養素的吸收,導致了營養不良的症狀。例如:體重減輕、皮膚乾燥、頭髮分岔斷裂、疲倦、活力不佳、水腫、手腳冰冷和容易受到感染等。

腸漏症使原本應存在腸道內的代謝毒素和微生物毒素,由腸道內進入了血液之中,進而干擾肝臟、淋巴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因此許多常見的慢性病,都可能和腸漏症相關。

難解疾病背後主因在腸漏

◎自體免疫疾病

乳糜瀉、發炎性大腸疾病(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僵直性脊隨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

◎代謝症候群

糖尿病(第一型、第二型)、脂肪肝(非酒精性)、肥胖、多囊性卵巢。

◎神經系統疾病

去髓化的多發性病變、多發性硬化症、精神分裂症、自閉症、大腸急躁症、偏頭痛、慢性疲勞症候群。

台灣人的腸道已不堪虐待

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再加上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了。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世界第一
 
根據二○一一年衛生署的統計資料,台灣罹癌人數不斷增加,其中又以大腸癌的罹患人數最多,平均每三十七分鐘就有一人得到大腸癌,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了。
 
十大癌症之中,大腸癌長期盤踞在台灣男性首位,女性第二位。過去一直認為這是西方國家的好發疾病,但是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再加上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如三聚氰胺毒物、餿水油事件、塑化劑、毒澱粉等,台灣人的腸道已經不堪虐待了!
大腸癌化的機轉與腸道菌也有相關,大致的路徑如下:
 
1.腸胃道吸收了致癌物質後,由肝臟代謝,轉至腸道,再由腸道菌轉化成致癌的活性成分,如氨。
 
2.食物中的致癌物(如香腸、火腿這類加工紅肉中的硝酸鹽,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一級致癌物)直接由腸道菌轉化成致癌的活性成分如:亞硝酸鹽。

3.腸道菌的代謝物是致癌物如吲哚、酚、亞胺等。
 
4.腸道菌處理過量膽汁酸製造代謝成次級膽汁酸。
 
●預防腸道致癌之道
 
目前認為要避免腸道致癌的機轉是:1.菌叢生態平衡;2.腸道蠕動正常;3.膽酸代謝路徑正常。

1.菌叢生態平衡

發炎和癌症的關係是近年來醫界研究的大熱門,要如何恢復大腸黏膜的健康,是全世界要共同面對的健康課題。
 
根據過去的研究,因為遺傳因素而罹患大腸癌的患者僅佔百分之二~五左右,而高油脂、高熱量、低纖維食物已是公認的大腸癌危險因子,導致了菌叢失衡和體內的慢性發炎,這正是造成大腸癌的機轉。發炎性大腸疾病的病人是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在這群病人的腸道菌中,厚壁菌門和梭狀菌門相對較多!
 
很多研究發現,大腸直腸癌病人的腸道菌叢不平衡,而健康者的腸道菌叢是平衡的,雖然目前沒有找到柯霍氏法則的病原菌,但是※菌叢失衡、屏蔽受損和發炎反應的惡性循環※,大家需要盡速矯正。希望藉由益生菌、益生元、甚至菌種的移植,使腸道恢復到菌叢平衡的狀態,維持腸道菌叢的健康是預防大腸癌的重要工作。



2.腸道蠕動正常

便祕的定義是一週排便少於三次,但「次數」並非一個完美標準,因為臨床上有人雖然排便次數大於、等於一週三次,就診時仍會主訴「排便用力」、「下腹脹」、「大便硬得像羊屎」,或是「排便後覺得解不乾淨」。
 
造成以上情況的原因如下:
 
A.原發蠕動異常。
B.藥物引起,如抗憂鬱藥、含鈣或鋁的制酸劑、鈣離子阻斷劑等。
C.系統性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低下、糖尿病、巴金森氏症等。
D.缺乏運動。
E.飲食缺乏纖維。
F.壓力與焦慮。

當發生便祕時,治療上第一步是衛教病人,請務必在食物攝取上增加纖維攝取量,達到一天二十~三十克。
 
台灣的外食比例甚高,便當、小吃往往以白米、白麵、肉類為主,當中纖維質食物的比例常是不足的。而加工食品,例如零食、餅乾、麵包、泡麵這類國人常拿來解饞的食品,同樣也嚴重缺乏纖維質,當我們每天的飲食都被外食、加工食品填滿時,就會缺乏腸道菌叢所需的纖維質。
 
纖維質也是「益生元」的一種,分可溶性纖維與不可溶性纖維,可溶性纖維吸水後會膨脹,形成凝膠物質,是腸道菌發酵時所需的重要營養物,同時可延長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時間,進而減緩糖分分解和吸收速度,防止血糖急速上升,並可與脂肪酸結合,降低膽固醇。
 
不可溶性纖維不會溶於水,但可以增加糞便的質量,同時吸附大量水分,增加糞便的柔軟性,也有刺激腸蠕動的作用,縮短有害物質在腸道內停留的時間,預防大腸癌化反應。若每天大號時發現糞便過少,代表所吃的不可溶性纖維不夠。

纖維質食物攝取太少,不僅會造成腸道發酵不足,也會導致熱量不足。根據研究,老鼠每日約有百分之三十五的總卡路里(熱量)是來自於短鏈脂肪酸,而人類約有百分之五~十五的熱量來自短鏈脂肪酸。而※短鏈脂肪酸的濃度,正有賴於我們每日吃進纖維質食物的多寡※。

纖維食物的來源為植物,大致可區分如下:
 
A.可溶性纖維:果膠、樹膠、植物膠、寡醣等屬之,主要來源有豆子、蔬菜、水果、木耳、洋菇等。
 
B.不可溶性纖維: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屬之,主要來源有全榖、根莖類、果皮、蔬菜、豆類等。

 
﹝腹瀉時不該吃纖維質食物?﹞
 
有一種說法是,腹瀉是因為大腸蠕動太快,因此不該吃纖維質食物,以免加重症狀,但這裡要區分吃進的是哪一種纖維質。
 
我們每日飲食所含的纖維中,約有三分之一是可溶性纖維,三分之二屬於不可溶性纖維,不可溶性纖維會增加糞便的總量,因此的確不適合在腹瀉時攝取。而可溶性纖維是腸道發酵時的主要益生元,可以產生抑制腹瀉症狀的丁酸,所以這時可以攝取適量的可溶性纖維。
 

3.膽酸代謝路徑正常

膽汁由肝臟製造,原料是「膽固醇」,儲存在膽囊中。當吃了高油脂的食物時,為了乳化脂肪,膽汁就會從膽囊中釋放出來到十二指腸,其主要成分中百分之八十二是水,百分之十二是膽酸,磷脂佔百分之四,膽固醇佔百分之零點七,其他成分還有IgA、荷爾蒙和黏液等。
 
膽酸分為初級膽酸和次級膽酸,初級膽酸在肝臟製造,會和甘胺酸或牛磺酸鍵結成結合型膽酸,為了避免胰酶的水解,在小腸處促進脂肪的消化吸收。到了迴腸末端,百分之九十五的膽鹽被再吸收,只剩下百分之五到大腸。
 
這剩下的百分之五膽鹽會被腸道菌代謝成次級膽酸,如果碰到了壞菌(主要幫兇是厚壁菌門中的莢膜梭菌和梭桿菌門),產生過量的去氧膽酸(deoxycholic acid),就成了要命的致癌物,因為去氧膽酸會產生自由基,傷害大腸黏膜。
 
所以,減少食用高油脂食物,就能減少膽酸進入大腸,產生致癌物質,影響健康


更多維持腸道健康的方式,請見 《身體不健康,腸漏先知道:腸胃專科醫師整合最新醫學研究,斷絕過敏、慢性病、壓力情緒、免疫失調 新世代腸道重建療法!》




凱晰 x 塔羅占卜

熬過眼前的苦,你會得到什麼?會有什麼樣的收穫呢?

——-

心靈家政婦服務: 在你選定的時間內,使用塔羅占卜、前世觀察、占星、易經,或單純聊天討論的方式,幫你整理與清潔心靈


 

我覺得...
傻傻的 ...
0
太棒啦!
0
生氣!
0
蠻贊成
0
超愛!
1
還好耶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