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酷活 CoolLife

你不是過度敏感,只是擁有深度感覺

你不是過度敏感,只是擁有深度感覺








本文摘自情緒發炎:精神科權威陪你深入探索情緒根源,直面你的心慌意亂,找回身心的自然平衡

40歲的茱莉是藝術家,她在一個父母不關注情緒或不陪伴孩子的家庭長大,部分原因是他們太專注在自己的成年生活。當茱莉因為到新學校念書而擔心,或哥哥的惡意捉弄,或壞同學的行逕而感到不安時,父母常用「別那麼敏感」或「臉皮厚一點」否認她的感覺。這讓茱莉對自己的情緒反應感到羞愧。

這個不知不覺間內化的人生劇本,在她念大學和二十多歲遇到不安的挑戰時,就會在她的腦海裡上演。直到三十多歲接受治療以後,她才明白自己不是父母說的過度敏感,而是一個有深度感覺的人,只是偶爾會焦慮。一旦她改變了頭腦裡的標籤,她就更容易認識內在深處的情緒,且不會加以批判或做出負面的反應。這反而提高了她處理這些情緒的能力。

她的遭遇並不讓人驚訝。因為對自己的感覺以及/或行為做嚴格的批判,會製造一種退縮的感覺,讓你回頭去採取原始的方式來捍衛或保護自己,即使它們並不適用。例如,處理衝突時的焦慮不安可能會讓你尷尬,讓你屈服並避免接觸那些讓你覺得有潛在威脅感的人。

又或者,如果你對父母或其他權威人士的藐視,以及同事不贊同你在會議上表達的意見而感到羞愧,你可能會根據過去的經驗來詮釋情況,而不是要求澄清,也或者你會懷疑對方正準備想辦法來妨礙你。同時,你對自己的感覺所做的這些負面批判,會關閉你的思考以及有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你陷入不想要或不需要的惡劣感覺裡。

這些情況的事實是:你很好——你對自己的反應才是問題所在。解決之道就是停止批判你的情緒,這樣就能消除你長久以來深陷的情緒混亂。如此一來,你就能敞開地接納自己的感覺,並認同還有健康且建設性的途徑,幫助你理解這些情緒並善用它們。

換個角度看這件事吧。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感覺,就好像自認為能修理故障的電器,但卻不拆開外殼,查看內部零件去找出問題點一樣。檢視你真實的感覺,不只是表面,而是要深入探究,就可以找到究竟是什麼讓你感到困擾。

當你傾倒或拆解情緒時,往往會感覺情緒沒有那麼樣的不堪或令人害怕。在意識的層面上,這是因為當你找出真正困擾的癥結時,也許會發覺問題沒有你擔心的那麼嚴重或普遍,或者比你認為的還容易解決。能夠標記模糊、陰暗、無名的威脅,就能消除它對你的掌控,如果你做一番深思熟慮,它就會變成可以管理的一個或一系列的挑戰。

在無意識的層面上,為情緒貼標籤的經驗,換成另一種好聽的說法,其實就是「把感覺訴諸為文字」,這可以消減杏仁核(大腦的恐懼處理中心)對負面情緒刺激的反應,進而可以減少你的情緒反應。它還會啟動負責控制衝動和情緒反應(前額葉皮質)、注意力集中(前額葉皮質和頂葉皮質),以及計劃、推理和其他高階腦功能(前額葉皮質)的大腦區域。

換句話說,你其實是在降低大腦高度情緒化活動的同時,讓大腦鎮定、冷静和理性的部分可以更好地控制當前面對的問題——情緒調節的雙贏局面。此外,在不批判的情況下標示情緒,也拉開了你與情緒本身的距離。藉由如實地承認自己的焦慮或憤怒,它就會變成一個與你保持適當距離的事物,而不是一種會把你整個人吞噬的感覺。這與正念的練習是一致的。

然後,當你客觀地面對情緒時——在原初情緒和你這個人之間拉開一段距離——你就能選擇如何與感覺互動或反應;你不必把它具體化。這就是為什麼要說「我感覺焦慮(I feel anxious)」或「我感覺生氣(I feel angry)」,而不說「我是焦慮的(I’m anxious)」或「我是生氣的(I’m angry)」,來標示自己的情緒之所以很重要的原因。你的感覺不是真正的你。因此,你要明智地選擇用字遣詞!



更多阻止情緒發炎的方式,請見情緒發炎:精神科權威陪你深入探索情緒根源,直面你的心慌意亂,找回身心的自然平衡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