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人際挫折與孤獨都來自「童年傷痕」:傷你最深的往往是家人!人際心理師教你解除「依戀魔咒」,讓愛不再變傷害》
賴子(三十五歲)常自怨自艾:「為什麼吃虧的總是我……?」小時候,她酗酒成性的父親經常對母親惡言相向,而母親一天到晚也只會怨天尤人。這讓她暗自發誓:「高中畢業後就要馬上去找工作、逃出這個家,趕快建立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她如願步入了婚姻,只是,一切並不如想像中美好。
丈夫成天埋首工作,家中經濟狀況卻稱不上寬裕。分別就讀小學六年級與四年級的姐弟倆成天吵架,老是把賴子的話當耳邊風。
「結果我就會忍不住怒火,開始飆罵或動手打孩子。明知道不該動粗,但不這麼做他們根本不會聽話。為了不讓孩子影響周遭的人,也為了讓他們學會懂事、守分寸,我只好動手管教,有時候還會語帶威脅。」
每當看到孩子熟睡的小臉龐,她總內疚落淚,更常常自責不是個稱職的好母親。然而,只要孩子一不聽勸,她就又怒火中燒,不自覺抬起手準備揮向孩子。孩子們反抗的神情更是讓她惱羞成怒,常失控地往孩子身上打,導致他們經常小心翼翼地對母親察言觀色。
最近她的女兒因為過度減肥,體重一口氣掉了十幾公斤;兒子則似乎在學校過得不開心,開始不去上學。
「為什麼只有我得承受這些痛苦?」賴子愈來愈無助。
對孩子造成身心靈傷害,就是這類「破壞型」父母最大的特徵。他們以言語暴力、肢體暴力或恐嚇方式管教小孩,有時也包含情感忽視。
多數父母都堅稱,他們採取的是正當管教。然而說穿了,這只不過就是虐待兒童而已。很多時候之所以動手,還只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
父母若缺乏情緒管理能力,便容易產生暴怒、怨恨、妒忌等負面情緒,出門在外也許能藏得好好的,但一回到家便宣洩在無助的孩子身上。
舉凡成績不理想、不守規矩、不幫忙做家事、不遵守約定……,只要孩子表現得不夠好,他們就得到打罵孩子、對孩子絮絮叨叨的名正言順的理由。此外,孩子面露不悅、態度不佳,或不把自己當父母看待等行為表現,也都可能是換來拳打腳踢的常見導火線。
若父母在施暴之後態度突然軟化、在孩子面前落淚,孩子們甚至會轉為同情爸媽、產生憐憫之情。
這些被父母親傷害的孩子,自尊心都異常低落。
本來該是世界上最疼愛、最保護自己的人,卻成為對自己施暴的加害者,想當然耳會讓孩子產生自貶心態。
曾遭虐待的兒童多半打從心底認為自己「毫無價值」、「沒有人愛」或「乾脆消失算了」,當中也不乏自虐或自殺未遂等行為偏差的孩子。這些孩子長大後往往缺乏自信、常無意識地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或決定。
「破壞型父母」也經常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這讓他們在當了父母後,依舊無法分辨打罵孩子到底是「管教」或者只是在「宣洩自己的壓力」。
同時,他們也不知道該如何付出溫暖和關愛,自然也就不會給予孩子任何支持與鼓勵了
被雙親私慾操控的「傀儡小孩」
千尋(四十歲)有個高中二年級的女兒怜花。她不希望讓孩子的人生留下任何遺憾,因此,從女兒三歲起就開始讓她接受資優教育、考進理想幼稚園,上中學後,更聘請家教親自到府指導怜花的課業。如此無所不用其極,為的就是將女兒送進醫學系。
「我一直很想當醫生。但考了三次還是落榜,只好放棄成為醫生的夢想,改讀藥學系,然後在藥局裡當藥劑師。」
「『當時的我為什麼不堅持下去呢?那些程度比我差的人都當上了醫師、領著比我高的薪水,還擁有人人稱羨的頭銜和地位。』這樣的遺憾始終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所以不管怎樣我都會想盡辦法讓怜花當上醫生,這點我絕不妥協。」
千尋為了籌措女兒的學費拚命工作賺錢,同時下定決心能省則省,一切只為了女兒「考上名校醫學系」的那一刻。
可惜,孩子的成績依舊差強人意。
「怜花,現在不好好努力以後怎麼辦?只要當了醫生就能永遠幸福快樂了!媽媽想成為你人生的後盾,為了怜花,我什麼都願意做,因為你是媽媽的寶貝女兒嘛!」其實,怜花也為了達到母親的這般期望,十分發奮用功。
然而,幾乎不看電視或漫畫的怜花和同學沒有話題可聊,導致朋友們跟她愈來愈疏遠。
「糖果屋父母」,就好似用魔法蓋了一幢放滿甜點餅乾的房子吸引孩子入內、並打算用各種點心把孩子們餵得白白胖胖再把他們吞下肚的女巫,如同格林童話《糖果屋》中描述的那樣。
不同之處在於,這類型的父母完全不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就像故事中的女巫,反而一廂情願地認為,這麼做全都是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然而實際上,這只不過是把自己未能達成或無法實現的目標寄託在孩子身上,企圖讓小孩幫自己完成夢想的扭曲心態罷了。
熱門新聞
🔥柯文哲愛徒爆「親眼見柯帶政治獻金回家」!前募款執行長鄭淑心證實:發現2014就沒入帳.沒開收據 曝許富舜曾嘆:沒想到他是這樣的人
🔥柯文哲羈押原因「自爆妻兒出國躲」曝「北檢上門前一晚陳珮琪在機場旅館」
🔥【柯滅證清單】木可450萬金流匯陳佩琪 說好捐公益還有200萬在柯帳戶
這樣的父母會在潛意識中把小孩子當成他們人生的延長版,理直氣壯操控孩子的一生;而孩子也只能在懵懵懂懂中依照父母親的囑付埋頭苦幹,並告訴自己「爸媽這麼辛苦工作都是為了我」或「爸媽這麼愛我,一定要好好努力回報他們」。
當他們如願考上理想學校或錄取想進的公司企業後,孩子們自己雖也能獲得一時的心滿意足,但內心愉悅和幸福感仍會被時間沖淡,然後開始覺得自己的人生彷彿原地踏步,接著懷疑起自我價值——有些人甚至因此陷入憂鬱。
他們會不斷自責「是我太沒用」,並努力重新振作。然而,就算真的贏得了地位與財富,到頭來內心深處仍然只有無盡的空虛。
這類案例中,醫師、律師、法官、明星藝人、音樂家等職業都是常見選項;嫁進豪門、兒子成為有錢有勢大老闆、送出國深造等,也都是這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最常寄予的厚望。
「糖果屋父母」的人生往往也被雙親長期掌控而不自知,有些人會埋怨父母的無能;或一意孤行把孩子當成工具魁儡,只為了對以前那個達不到父母期許的自己有所彌補。
然而不管是哪種情形,都是孩子們所不樂見的。
「都是為你好」是勒索,對誰都不好
雖然現實並不見得能如我們所願,但若能換個方向,下定決心讓自己成為某人的安全堡壘,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辦法。不過你要知道的是,成為別人的安全堡壘也將伴隨有一定的責任。一個好的安全堡壘,並不光是有愛就能成立。
◎必要的認同
首先,你必須不求回報地包容、認同、保護對方。
你同時也必須做好可能失落或受傷的心理準備,好好地正視對方的需要,並決意為對方承擔所有可能的風險。
成為一個良好的安全堡壘,除了能讓自己有所成長、了解愛的本質,還能更加明白人生的意義。
也許你會擔心自己的依戀既然已經有所殘缺,又憑什麼成為讓別人依靠的避風港呢?但就我所見,在藉由「依戀重生療法」成功克服依戀障礙的人當中,也不乏將「愛人」的力量化為自我蛻變之養分,從而改變自我的例子。
而且不諱言,我也是其中一人。
如果沒有我那一雙兒女與六隻愛犬,現在的我可能還是對別人充滿不信任、渴求著不切實際的愛,然後終日苦不堪言、悶悶不樂吧。
不、也許我早就不在這個世界上了。
「愛」不能全靠他人的施捨,我們都該具備接納、包容,並使其成長茁壯的能力,無論那份愛原本多麼渺小。總有一天,你也能夠為某個人灌溉這份愛,並且讓自己跟著豐收。
我希望你能了解這點。
◎何謂「真正的愛」?
若你也想成為某個人的安全堡壘,就必須知道如何正確發揮安全堡壘的功用,知道如何提供對方所需要的庇護與安全感。
而在此有個重點是——你必須「放下自我中心」去愛人。真正的愛是不會給對方造成困擾與負擔的。不管是為了得到愛而愛,或是為了一己之利去愛對方,這都是一種傲慢。
像「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或「因為愛你,我才會這麼做」等句子,都是感情關係或親子間常見的對話。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這些說詞,充其量都只是為了消除自身的不安與恐懼,或想利用別人幫自己達成未完的夢想、從中獲得滿足感罷了,難道不是嗎?
愛的本質,就是很純粹的「去愛」。即便有所失去也不會怨恨對方、遷怒對方,只是很單純地去愛眼前的這個人。所以,愛人的能力,其實遠比被愛來得強大。
「不求回報的愛」禁得起所有考驗,且讓人不畏失去。
以前的我,表面上總是仗著「我是愛你們、為你們著想」的理由,處心積慮希望孩子們擠進排名前段的好學校、去大公司工作。但自從走過生死大關、了解了自身的盲點後,我對孩子們的態度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我現在只希望他們能健康快樂地活下去。
你猜後來怎麼樣了?
我不敢說我們的親子關係從此變得完美無缺,但自此之後,我不再心煩意亂,內心總是安穩且平靜。
我想,這對我而言就是最棒的回饋了。
如何斬斷「依戀連鎖」,化解親子心結?
前面的章節有稍微提到,我曾在無意間試圖以死亡等激烈手段博取母親的注意、想讓她後悔,只因我覺得自己始終得不到她無條件的關愛。而且再怎麼努力,換來的都只有令人心寒的絕望。
◎依戀的傷痕
但女兒的一席話拯救了我,讓我心中的依戀傷痕得以癒合——「沒有人天生就知道怎麼當個好爸爸、好媽媽吧。媽,我覺得你不要再跟外婆奢求什麼憐愛了。你現在的家人不就是站在你面前的我們嗎? 我們愛你,不能沒有你。」這是十幾年前當我陷入生死交關的大病、打算向母親求助卻換來心灰意冷之際,女兒對我說過的話。
當時整天臥病在床的我全都仰賴剛上高中的女兒照顧。除了家事,她還得負責照料家中六隻愛犬;當我在夜裡因疼痛輾轉反側時,她會輕撫我右下腹的患部使之舒緩;在我高燒不退、不得不送急診的前一刻,女兒也仍舊替全身乏力的我仔細清洗身體、換上乾淨衣物。
然後,她從背後緊緊抱住我,並告訴我說:「媽,不會有事的。我們都會陪你,你一定會康復的。還有很多事情等著你去完成呢!家裡不用擔心,你就安心地接受治療吧!」
聽完這番話,我渾身彷彿竄過一陣高壓電流,內心炙熱不已。我這才發現,原來我畢生竭力追求的東西早已近在眼前。
我已別無所求。
就在我被推進急診室的同時,原本直逼三九.六度的高燒竟自動退至三六.七
度。那是我自從患病以來,第一次回復到正常體溫。隨後,我也決意接受手術治療,並再次進行了精密影像檢查。
結果居然發現,原本存在體內的四顆腫瘤竟全數消失無蹤,我請好幾間醫院替我進行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結果都一樣,看不見任何腫瘤的影跡……。
這種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居然發生在我身上,至今仍讓我百般不解。但是有一點我可以很確定,那就是——因為有女兒與家人,讓我那深埋心底、纏繞多年、難解的依戀心結終於得以鬆綁。
而我也終於明白,依戀的傷口不僅能癒合、還能轉化為其他形式重塑、復原。因為有這次的經驗,我的「依戀重生療法」於焉成形。
◎重塑依戀
那之後,我試著稍微拉開了與母親的距離。以前的我總是一廂情願、埋頭努力,殷殷期盼她的關愛、等待她來肯定;但現在的我,已經決定揮別那樣的人生。
這麼做之後,我發現身邊漸漸出現了一連串變化——我對孩子們的情感表現變得更游刃有餘、也能夠坦然大方地去愛他們;在人際互動上更加穩定融洽;工作的表現也出乎意料地理想。
我開始看重自己,也更懂得愛惜自己的身體。
我何其幸運地,就此步上諮商心理師的道路,得以走進其他人的人生、協助他們與自己重修舊好,幫助許多人一點一滴化解心中的依戀芥蒂。
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感受到生而為人是如此令地人喜悅。
也是從那一刻開始,我與母親的關係渙然冰釋。最令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我終於能感受到自己對母親的牽絆,並可以在這段母女關係中比以往更加地溫柔以對。我終於恍然大悟,原來我這個女兒自始至終從母親身上遍尋不著的寶物,就在身邊。
由此,我也發現母親這輩子對我的所有付出,而其中我最想感謝她的,就是她對疼惜孫子的不遺餘力。即便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她並不是一個足夠成熟的好母親,但對我的孩子們來說,她就是最棒的祖母,是一位對他們疼愛至深的好祖母。
母親能過得健康幸福,是我現在內心裡最深切的願望——我知道母親也跟我有同樣的想法。
女兒不經意的一番話成了我的救贖,而家人也自此成為了我的後盾。然而從我接觸超過三千個以上個案的經驗,我知道就算沒有家人的力量,每個人都能憑一己之力,走出依戀的創傷、彌補自己過往的傷痛。
如果目前的你也深受依戀障礙折磨,每天活得心煩意亂,甚至對孩子的教養失去了信心……,請你相信,只要「轉個念」,一切就會改變。
我在個人的諮商講座中常提到一個「口訣」,那就是:「當你對依戀的傷豁然開朗,記得替自己另啟一扇人生的窗。」
依戀修復的第一步,就是試著感受自己的依戀創傷。或許還是有很多人對「依戀障礙」一詞感到陌生,但唯有找出癥結,才能對症下藥、採取行動,迎向嶄新的人生。
請再次拿出你的意志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克服依戀障礙」。
更多 「依戀重生療法」 相關內容,請見 《人際挫折與孤獨都來自「童年傷痕」:傷你最深的往往是家人!人際心理師教你解除「依戀魔咒」,讓愛不再變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