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正閱讀
為什麼我們無法完成「變革」?正視逃避改變的心態吧

為什麼我們無法完成「變革」?正視逃避改變的心態吧

為什麼我們無法完成「變革」?正視逃避改變的心態吧






本文摘自《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



大多數人都會在「變革」或是「守舊」的選擇上耗費心神。——約翰・高伯瑞(John Galbraith)

一旦識別出了自己為逃避痛苦而運用的防衛機制——換言之,意識到了自己的心理防衛,即面臨了以下的選擇:究竟要保持現狀,還是要改變?選擇做出全新的嘗試並堅持下去,需要下一番工夫。如同行駛在坑窪不平的道路上一樣,你需要隨時留意,避免讓輪子滑入舊車轍裡。

在改變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編織出新的謊言和藉口,繼續使用自己熟悉的防衛模式。每當我們說服自己放棄改變時,都會面臨一次重大選擇——相信新的謊言,跌進舊車轍裡,或者硬著頭皮堅持改變。真正富有意義的改變,總是包含著一連串的選擇,尤其是那些會牽動心理和情緒起伏的選擇。

在此舉一則案例,例子本身與心理防衛並無關係,卻能充分解釋改變為什麼如此困難,至少每一位有過減肥經驗的人一定深有感觸:當我們挑戰自己一貫的行為時,經常會催眠自己。

熬到了周五,這是節食的第三天,你感覺自己像難民一樣食不果腹。體重還是一點沒減,你開始懷疑這種飲食方式是否適合自己,是否真的有效果,但你還是選擇了堅持。到了下午,工作上結識的一位朋友邀請你晚上與她和同事一起喝點小酒,聚一聚。這聽起來很棒,就當是補償一下自己這幾天的辛苦吧。酒精雖然不在你的飲食範圍內,但你告訴自己可以以健怡可樂代酒。

來到當地的一家酒吧,你們開始了愜意的夜生活。朋友們去了自助餐桌,裝了滿滿一盤水牛城辣雞翅和炸蝦球回來。你啜飲一口健怡可樂,食不知味地嚼著從家裡帶來的胡蘿蔔條,卻越嚼越餓。此外,同事點的那杯瑪格麗特看起來可口極了。喝完第一輪,他們都看起來心情歡暢,你卻越來越低落。

大多數人都會在「變革」或是「守舊」的選擇上耗費心神。——約翰・高伯瑞(John Galbraith)

一旦識別出了自己為逃避痛苦而運用的防衛機制——換言之,意識到了自己的心理防衛,即面臨了以下的選擇:究竟要保持現狀,還是要改變?選擇做出全新的嘗試並堅持下去,需要下一番工夫。如同行駛在坑窪不平的道路上一樣,你需要隨時留意,避免讓輪子滑入舊車轍裡。

在改變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編織出新的謊言和藉口,繼續使用自己熟悉的防衛模式。每當我們說服自己放棄改變時,都會面臨一次重大選擇——相信新的謊言,跌進舊車轍裡,或者硬著頭皮堅持改變。真正富有意義的改變,總是包含著一連串的選擇,尤其是那些會牽動心理和情緒起伏的選擇。

在此舉一則案例,例子本身與心理防衛並無關係,卻能充分解釋改變為什麼如此困難,至少每一位有過減肥經驗的人一定深有感觸:當我們挑戰自己一貫的行為時,經常會催眠自己。


節食又破功的心態

熬到了周五,這是節食的第三天,你感覺自己像難民一樣食不果腹。體重還是一點沒減,你開始懷疑這種飲食方式是否適合自己,是否真的有效果,但你還是選擇了堅持。到了下午,工作上結識的一位朋友邀請你晚上與她和同事一起喝點小酒,聚一聚。這聽起來很棒,就當是補償一下自己這幾天的辛苦吧。酒精雖然不在你的飲食範圍內,但你告訴自己可以以健怡可樂代酒。

最後,你認為在這種情形下,完全剝奪享受美食的權利實在是太過分了,於是減肥決心開始動搖。你想,如果能夠喝上一杯,說不定還能幫助你維持飲食計畫呢。區區一杯酒能有多少卡路里?大不了明天少吃點就均衡過來了。所以你也點了一杯瑪格麗特,心情也隨之好了起來。那杯美酒甚至還沒來得及細品就已下了肚。這時水牛城辣雞翅的香氣也撲鼻而來;幾乎在你聞到香味那一刻,你就已經決定先把節食計畫拋在一邊——顯然這個計畫並不適合自己!你大步走向了自助餐桌。

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發生了什麼,你面臨的選擇關卡在哪裡,你告訴自己的謊言又有哪些。首先,你動搖自己的方式很狡猾:並非選擇直接放棄節食計畫,而是選擇削弱自身的判斷力。

「與好友歡聚是對這幾日辛苦的補償。」

第一個錯誤選擇:雖然這也許是一種補償,但你同時也將自己置身於一個充滿誘惑的挑戰境地。當你的同事都喝著雞尾酒時,你告訴自己一杯健怡可樂就滿足了,其實這是在向自己說謊。

「『稍微』破戒將有助於之後堅持計畫。」

第二個錯誤選擇:當你為了減輕對自我的剝奪感,決定「來一杯」時,卻忽視了酒精會降低判斷力。你心裡清楚自己已經開始放棄節食,只是不願承認罷了。相反地,你拿一杯瑪格麗特當幌子,違背了減肥承諾。儘管你自己不承認,但你知道喝酒時會更容易自我欺騙。

「這種飲食方式顯然不適合我,堅持下去也是枉然。」

第三個錯誤選擇:到此為止,一杯瑪格麗特下肚後,你會選擇相信那一刻在腦子裡冒出的一切說法。你最終還是放棄了節食,重新回到以前的飲食習慣,那些自知本該忌口的東西,你大快朵頤,還意猶未盡地又點了一杯美酒,因為,這畢竟是周五之夜啊!


對改變的抗拒

接觸心理防衛機制,打破以往的行為模式,這個過程就像節食一樣。雖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沒有改變不了的事情,但事實上,我們習慣依賴舊習慣,根本不願改變現狀。放棄防衛首先會令人感到挫敗與匱乏,就像犧牲了口福。更糟糕的是,你會再次體驗到防衛為你擋開的痛苦感受。

你也許想解除防衛,可在內心深處又不想真的這麼做。於是迫切地打破了承諾,重新退回以往的防衛模式裡,就像努力減肥的人會不斷受到停止節食念頭的衝擊。正是防衛機制讓你免受痛苦,所以你恐怕不太可能突然接納那份實實在在的痛苦。

因為你面對的不再是自己熟悉的領域,感受也是全新的,甚至可能是痛苦的,你會感到害怕。改變是一件恐怖的事情,好似你要面對完全陌生的潛意識,多的是你承受不來的痛苦。在努力解除自身防衛機制的過程中,你得不斷面對選擇——究竟是前行,面對痛苦,還是退回到熟悉安全的窠臼裡。你抗拒改變的那部分自我,會慫恿著你做出錯誤的選擇,並編造新的謊言,驗證你一貫堅持的謊言。

你能改變到什麼程度,取決於你對自己有多誠實,有多熟練於辨別內在謊言,並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將以下面的例子說明抉擇的過程。


艱難的抉擇

我的訪客妮可經常陷入自我否定的狀態裡,她一方面會認為自己是一個無所不能的超人,然而另一方面,當她無視自己的極限時,又會很容易崩潰。她覺得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到的,於是開始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直至不堪重負。

這是一種自戀防衛心理,目的是為了回避對童年創傷的感知(父母雙方皆有家族精神病史),以及回避因而而產生的羞恥感。在感受到精神壓力的情況下,她的思維會變得極其混亂,情緒失控,並出現視覺或聽覺上的輕度幻覺,無法入眠。

接受治療那段時間,我們兩人一起見證了很多次惡性循環:她先是否認現狀,堅稱自己「沒問題」,隨後卻因為承受太多壓力而導致情緒崩潰。打擊過後,妮可會陷入憂鬱狀態裡,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就像一攤扶不起的爛泥,對自身與未來都感到深深絕望。直到恢復之後,對生活重拾信心,而後卻又是下一輪的自我否定。

在某個繁忙的一天,妮可覺察到了她的思維過程,發現她一直以來的思維模式——永遠在說服自己再多做一點。按照排程,她原本有一個小時的休息時間,足夠去好市多超市放鬆地購物,但她卻覺得渾身充滿幹勁,使她進入「全能」模式。平時的她總是工作到很晚,晚飯通常選擇草草解決。而當變身為「超級妮可」時,她會想起某道工序複雜的菜餚,於是衝到好市多挑選大部分所需食材,剩餘的就在回家路上的超市購買。她的丈夫和孩子對此可是印象深刻!

在此過程中,妮可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她明白她對自己撒了哪些謊。但與此同時,成為「超級妮可」的感覺是那麼棒,大有征服世界的快感,而面對真相卻是那麼痛苦:她的能力有限,就連按照計畫去好市多購物,下班後精心做頓晚飯都難以履行。她太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無所不能的超人了!

妮可面對著兩難的選擇。在焦頭爛額的工作日程裡插入購物計畫,本就已讓人吃不消,對妮可而言更是如此,因為她在面對壓力時很容易崩潰。那麼,究竟該回到自我否定的狀態,在自戀防衛裡認為自己所向披靡,還是該選擇看清自己內在的缺陷和極限,接納這份羞恥感呢?她被腦中的兩種聲音不斷地拉扯:

「的確,你曾在壓力面前不知所措過,可你也從這些經歷中成長了很多。如今你已經能夠輕鬆駕馭『去超市採購』這類小事。至於晚餐,不管怎樣,總是要用心準備的——就算多花二十分鐘又何妨呢?」

妮可多希望自己能聽從這樣的心聲,但她沒有這樣做。休息時間,她刻意選擇待在辦公室裡,休養閱讀,而非外出購物。與其精心準備一頓晚飯,她堅持按照計畫,煮一盤簡單的義大利麵了事。

結果,她的內心湧起了大量不願面對的情緒:憤怒——源自於無法成為「超級妮可」;羞恥——源自於早期的情感傷害為自身帶來諸多制約;悲痛——源自於永遠無法徹底放下過去。選擇面對痛苦,需要莫大的力量和勇氣,這一點也不容易。她痛恨不得不接受現實。但因為她做出了更好的選擇,最終的結果是她沒有一如既往地陷入崩潰或憂鬱。

自此以後,妮可僅會偶爾退縮到自己的防衛機制裡。改變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結果,所以有時你會面對痛苦,有時又會重返窠臼。作為一名心理治療師,儘管擁有多年治療經驗與漫長的職業生涯,我依然會做出錯誤的選擇。和妮可一樣,我自身固有的防衛機制從未真的消失,時刻召喚著我;當生活變得異常艱辛或不堪忍受時,我有時亦會重新躲回其中,求得片刻心安。但我從未停止過開闢新徑,學習更好的應對方式,全力以赴地面對自我的真相。

所以,永遠不要苛求完美。你不可能瞬間改頭換面,也無法如願地徹底抹去或放下自己的某些面向。改變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真正的成長是學會接納防衛層出不窮的特質,接納我們不間斷的自我欺騙。這一生中,我們會遇到一個又一個選擇——是要終生躲在沉重的防衛盔甲裡,還是努力突破框架,破而後立?選擇一直就在那裡。

以練習樂器為例,你永遠不可能完全掌握一門樂器,除非不停地練習,用心研究。過程中,你會不斷地提高技能,但若懈怠,技能就會生疏。可以確知的是,你不可能達到無可挑剔的完美狀態,因為學習路上,永遠有改善的餘地。

妮可跟我一樣,也彈鋼琴。她很刻苦,但對學琴本身卻懷著一份緊張的心態,總是逼著自己「做到最好」,成為她所期冀的技藝精湛的音樂家。她給了自己很大的壓力,一心相信只要足夠努力,就能達到超凡入聖的水準,成為無人能出其右的「超級妮可」。在治療的那段時間,我一直向她強調,必須對練習的過程(付出的艱辛與碰到的每一次挑戰)抱以熱愛之情,不要把過程僅僅視為抵達理想彼岸的手段。

你永遠不可能達到無須再改進的境界,也永遠無法讓自己停在「至善至美」的狀態裡,再也不必為任何事煩惱。一旦面對生活,就會不斷遇到各種挑戰,反射性地用自己熟悉的方式一一應對。最終,你會面臨一個接一個的選擇——是在防衛中尋求庇護,還是換一種活法。若你決意改變,並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至少某些時候,生命將獲得不斷成長的機會。



更多關於逃避的真相,請見《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




我覺得...
傻傻的 ...
0
太棒啦!
0
生氣!
0
蠻贊成
0
超愛!
0
還好耶 ...
0